生物醫用纖維制品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水平的關鍵保障性材料,隨著經濟社會和紡織工業的發展,我國生物醫用纖維制品產業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面臨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亟需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4 月 1 日,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生物醫用纖維制品及其產業的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啟動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上海召開。
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辦主任王小文,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原一級巡視員曹學軍,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項目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徐衛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桂梅,以及東華大學、上海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南通大學、青島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省醫療器械和藥品包裝檢驗研究院、威高上海研究院、上海東方國創先進紡織創新中心、通用技術高新材料集團、廈門當盛新材、脈通醫療、國藥集團、穩健醫療、北京邦維應急裝備等高校院所、醫療機構和企業代表近50 人參加會議。
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主持。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桂梅首先代表總體組作項目開題報告。她首先匯報了項目背景和總體情況,并詳細介紹了項目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預期成果、研究計劃、團隊組成和研究分工。她指出,當前我國生物醫用纖維產業存在發展瓶頸不明晰、關鍵技術突破路徑不明確、協同創新機制與體系不完善等方面的不足和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她代表項目組提出了研究設想和實施建議。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王富軍代表體內制品組作開題報告。他圍繞現有體內制品存在的不足和發展短板,針對植入性原材料用、心血管系統用、腔道移植用、體內補片用、創面修復用、運動醫學用、縫合線用等各類醫用紡織制品,介紹了研究設想、實施方案和方向建議。他認為需要進一步強化政產學研醫合作,推進生物醫用紡織材料協同創新。
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馬丕波代表體外制品組作開題報告。他著重圍繞體外生物醫用纖維制品現狀、挑戰與未來發展做了闡述,舉例分享了人工腎透析膜、ECMO膜材料等體外生物醫用纖維制品產業技術和代表產品的典型發展案例。他認為該領域需要聚焦共性關鍵技術,形成突破基礎前沿的研究合力,推動體外生物醫用纖維制品創新發展。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劉雍代表防護制品組作開題報告。他分析了防護制品產業和技術發展現狀,提出了醫用防護、智能可穿戴等防護產品亟需在技術融合與創新、質量監管、品牌建設、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希望通過項目研究,進一步引導華南、華東、京津等經濟發達區域醫用防護紡織品產能布局優化,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需要。
在專家討論交流環節,孫晉良院士、徐衛林院士、華山醫院錢建民主任、威高上海研究院李春明院長、廣檢集團廣紡院王向欽副院長等分別圍繞項目研究思路、方案設置、重點內容及研究目標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為生物醫用纖維制品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在領導講話環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針對“工不知醫所需,醫不知工所能”的醫工合作困局,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期望:一是集聚全行業優勢創新資源,加速行業技術進步和產品迭代升級,二是引導行業在當前科技合作新形勢下,加速實施科技自立自強,三是做好行業科技資源頂層設計,系統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效率。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原一級巡視員曹學軍認為本項目研究很必要很及時。她提到,生物醫用纖維制品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間做了些基礎工作,取得一定發展成效,但受基礎研究、協同創新、監管機制等因素影響,尚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明顯。她希望項目組集中各方力量加強系統調研,為生物醫用纖維制品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辦主任王小文高度評價了項目組的前期基礎工作,認為研究方向緊扣國家發展所需,項目設立正當其時,啟動意義重大。她希望項目組吸納院士、專家、領導的建議,以前瞻性成果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提升全民健康服務保障能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會議最后,俞建勇院士代表項目組作總結發言。他表示,項目組要吸納和梳理專家們的寶貴意見和建議,融入并貫徹到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強調,項目要取得戰略性研究成果,需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把牢目標定位,始終將提高人民生命健康自主支撐保障作為生物醫用紡織品領域的總體目標,提升關鍵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發展專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積極推動紡織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二是深入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從時間和空間維度系統梳理和建立健全技術體系、產品體系、應用體系和標準體系;三是深度分析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和堵點,從需求對接、政策體系、產學研用等多層面研究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四是把握研究的戰略性,要在國家、行業、企業等層面提出具有戰略性、指導性、可操作性的建議,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