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范立元擔任水產技術員,鉆研高產養殖技術 15 年,帶領農民科技致富,振興鄉村經濟。 中年后,范立元乘著蘇南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跨行進入非織造機械行業,創辦了江蘇迎陽無紡機械有限公司。 范立元始終把科技創新當做企業的命根子。 在新時代,范立元最大限度地激發黨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將黨建成效成功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40多年來,范立元從獲得“國家星火獎”的水產專家到獲得“科技進步獎”的非織造設備行家,科技攻關一直在路上。個人曾經獲評為 “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全國100名)、 “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十三五”卓越貢獻人物、“江蘇省科創中國企業創新達人”、“江蘇省優秀商會會長”、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省10位)等榮譽。 范立元,是如何用實際行動彰顯一名科技工作者“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奮勇爭先”的決心的? 1977 年,他畢業后回到任陽,成功開發了“主養草魚一齡魚種高產技術”,總結出“三改兩足”養殖法,使草魚種的成活率由 15%提高到了 75%,每畝的產量也從百來斤提高到上千斤。他還采用農田肥水育蚌替代傳統的網箱育蚌,每畝育蚌的凈收入達到 5 萬元(1985 年)。 由范立元獨自開發的 “魚、蚌、珠(麥菜)一條龍高產技術”獲得了“國家星火獎”,他本人也獲得了團中央和國家科委聯合授予的“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的榮譽(全國 100 名)。 中年后,范立元乘著蘇南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跨行進入非織造機械行業,創辦了江蘇迎陽無紡機械有限公司。 “十一五”期間,他帶領項目團隊承接國務院項目,開發了 8.5 米寬幅高強度非織造土工布生產線。項目不僅替代進口,還大量出口包括“紡織機械發源地”在內的英國、法國、德國等 76個國家和地區,讓“中國制造”走向了世界。設備生產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大壩、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保證了我們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質量安全。同時,非織造土工復合新材料大量替代了傳統的水泥、砂石和鋼材,極大地減少了碳排放。 “十三五”期間,他又帶頭承接了工信部重點項目,開發了車用內飾非織造材料柔性生產線項目實現了一機多能、系統柔性組合、多種纖維適用、綠色環保、節能降耗,相對原先生產線,綜合投資降低 60%,效率提高 50%,生產成本降低 40%。兩個項目分別在 2015 年和 2019 年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范立元均為第一完成人)。 范立元始終把科技創新當做企業的命根子。 他領頭獲得了專利 159 多項,其中發明專利 43 項, “PU 革基布、油氈基布生產線”獲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氣流成網機”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中國專利優秀獎”。 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在 2019 年度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評審中,授予范立元正高級工程師職稱;范立元會長領導的常熟市非織造業商會連續兩屆獲評全國"四好"商會(全省唯一一家),他本人也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商會會長”、 “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十三五”卓越貢獻人物;去年,他又被評為“科創中國企業創新達人”,并作為宣講團成員進行宣講。 在新時代,范立元最大限度地激發黨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將黨建成效成功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每周五 18:15-20:00 是迎陽公司全體黨員和骨干雷打不動的政治學習時間,這一制度自 2015 年開始實行,至今已堅持了 7 年。他要求公司所有黨員上班或出差都要“戴黨徽、亮身份、樹形象”。他還投資 400 多萬元,開辟了一整層樓面,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集黨員教育、黨群活動、宣傳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 800 多平米的智能化黨建館。 他以“黨建促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事跡在《新華日報》《黨的生活》《黨課參考》《企業黨建論壇》《學習時報》等報刊雜志上被報道,也多次受邀在“全國紡織行業黨建工作座談會”、“全國模具行業高質量發展行業大會”、“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四屆六次常委會議”等進行黨建經驗分享介紹。 范立元認真履行黨員責任和義務,不忘回報社會。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就把鄉黨委、鄉政府獎勵他的第一筆水產工作先進的100元人民幣,當即捐贈給了鄉敬老院。他一直熱心捐助家鄉人民修建道路、橋梁、學校等多項公共設施達 100 多萬元,還向市慈善總會捐款 100 多萬元用于抗震救災。 如今,70多歲的范立元,仍在承接國家攻關項目,他繼續帶領著他的團隊日夜奮戰在創新研發的第一線。他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奮勇爭先,一定要把我國制造業搞上去”的決心和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素材來源 | 迎陽